http://www.simutt.com

监管风暴中的互联网金融,好像只剩最后一个机会

“信贷这块好像什么都不能做了,现在看来,互联网金融业态里倒似乎只剩股权众筹一个机会了。”  

最近,这样的声音在互金行业喧嚣起来,有网贷平台人士发出了如上的感叹。  

从P2P被严格监管,到校园贷被禁止,再到ICO被取缔,直到现金贷被叫停,互金这条的小舟风雨飘摇,曾经踌躇满志的激情应该在哪里安放?

命悬一线的现金贷、网络小贷

日前,互金行业再传来炸裂消息。这次轮到现金贷被叫停。

11月21日晚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通知》称,自即日起,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理由是已批设的部分网络小贷公司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风声鹤唳的不仅仅只是现金贷。很多现金贷平台一头连接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资金方,一头连接着互联网巨头等场景方,发生风险容易大范围传导。11月23日上午,央行和银监会共同主持召开了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会议。

网络小贷、消费信贷都可能不再是监管机构互金监管的“法外施恩”之地。

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下发的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网络小贷的要求是,发挥网络贷款优势,努力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资金成本也在大大上升,加之各地小贷监管各自为政,网络小贷走向无序发展,杠杆率不断攀升。

显然,小贷目前并没有扮演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角色。

以风险换规模的P2P

2015年12月,e租宝事件发生,P2P的风险在此事件中被彻底扒掉底裤。

从此事件开始环顾四周,网贷规模已经形成,累积风险畸高,暴雷事件频繁发生,虽然还未能涉及到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也已开始关系社会的金融秩序,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

P2P因此也最先进入互联网金融整治和严格监管视野,随后监管紧急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对行业采取负面清单制监管,列出12条负面禁令,备案、银行存管、信披等各项政策纷纷开始落地。

就此,拉开了P2P网贷严管期的序幕。

随后各地也紧锣密鼓出台监管政策,网贷行业风声鹤唳,迅速扩张规模急剧壮大的现实,带来监管的势在必行。

直到今天,银行存管、借贷额度、信息披露等多方面的合规限制,让网络借贷的想象空间被挤压到所剩无几。

被一刀切的疯狂校园贷

“贷款额度为100元至50000元不等,90%贷款1小时内到账,最快5秒到账。 

近年来,校园贷、裸条以这样的宣传广告快速渗透市场,对于没有收入来源、消费需求在盲目觉醒的学生来说充满诱惑。

截至2016年底,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而这个规模,是用什么换取的?

“很多时候会对学生进行诱导推销。有的会教你如何还钱,比如借找父母、老师、学校,借多了还不上就卖东西,有的女同学选择裸贷什么的。”校园贷知情人士称。

这背后是金融最脱实向虚一面,充满了嗜血的罪恶。

校园贷多以消费分期的形式,在校园疯狂扩张,向涉世未深的学生输出、培养、迎合不健康的消费观念,疯狂侵蚀学生的财产,甚至威胁学生的财产、人身和信息安全。很多学生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债台高筑,以肉体抵债、暴力催收、跳楼自杀额案例时有发生,让全社会触目惊心。

6月18日,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

校园贷虽然没有就此哑火,仍不时传出有企业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游走在灰色地带,但是严监管之下,风头已经过去。

刚开始就玩死的ICO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不断上涨,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ICO(首次代币发行)。

2016年,ICO总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15.14亿元,而到了2017上半年,ICO迎来迅速爆发。截至2017年8月,这个数据已经激增至了139.79亿元。

这是个怎样的行业?ICO是一种利用数字加密代币作为融资媒介的新型融资方式。这一新的融资方式为区块链创业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一时间融资企业趋之若鹜。

就是这样一个光听名字就能唬住大部分人的投融资模式,却引得中国大妈也开始跃跃欲试。

曾有业内人士告诉众筹家,越来越多草根投资者开始关注甚至是参与ICO,他们中的很多并非基于对于区块链的认识和对ICO模式的理解,而是偏信一夜暴富的故事。

除了区块链企业ICO轰轰烈烈,另一些毫不相干的企业ICO也粉墨登场。这种原属于区块链企业的融资方式,被一些互联网、游戏、共享经济甚至是实体企业拿来利用,由于虚拟数字货币兑换价格波动幅度巨大,其真实价值无法估量,同时技术风险极高,资金动态难以追踪,也增加了不法分子利用ICO项目洗钱、诈骗的机会。

不寻常的繁荣盛况在ICO模式中离奇上演,已经预示着ICO即将来临的疯狂与危险。

种种,埋下了非法集资的祸根。

8月初,笔者曾撰文,监管永远是悬在ICO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监管来了,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的定性,必将让一大批ICO项目和平台倒下。

猜到了开头没料到结尾,监管真的来了,但比想象中更加决绝。

9月2日,4日,监管部门连发两道文《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商总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文件中明确,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本质上属于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央行正式禁止各类代币发行(ICO)融资活动。轰动一时的ICO戛然而止,不留与监管博弈的半点余地。

曾几何时,很多人认为股权众筹已然落幕,ICO将接棒,ICO一度被视为不温不火的股权众筹更优替代。因为ICO能够突破股权众筹面对的重重限制,融资数额可以成倍的放大了,做股权众筹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事情。

有人在ICO火爆的时候叫嚣:“和ICO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的募资额相比,当年的只敢众筹几十万的创业者实在是太谨慎了。”说明了很多问题。

事实却是,ICO拔地而起然后先轰然倒塌,而股权众筹还在那里。

“落井下石”的资本市场

2017年,互金企业迎来海外“上市潮”。


▲图片来源:界面

他们如此迫切的渴望走海外资本市场之路映射出背后无限的焦虑,焦虑一方面是来自于这个行业本身烧钱的属性下,监管带来合规成本、运营成本增加后对资金的越发渴求。

同时也来源于在国内严格的监管基本杜绝了网贷平台国内上市的通道,使得网贷平台上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但是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趣店最惨。以校园贷发家,背负跳楼、暴力催收、裸贷原罪的趣店在监管一刀切的四个月后在美股成功上市了。但趣店的股价从上市当日的35美元,破发后一路下跌,跌幅一度超过50%,市值由发行时113亿美元跌到40亿美元左右,市值缩水近三分之二。

11月美股上市的互金公司融360子公司简普科技也在第二个交易日破发。

有媒体统计,信而富、宜人贷的股价也在过去一个月分别跌去32%和23%,今年上半年以来被美股增长大势推高的股价,已经几乎跌回原点。

其破发,暴跌已经是资本市场对这个业态的信心和态度。互金中概股开始遭受资本市场的嫌弃,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其消极态度已然展现出中国的监管和市场环境下P2P、现金贷等业态的困境。

而资本、监管又足以将这个行业推向更困难的境地。

宜人贷、信而富、拍拍贷,下一个成功上岸者不管是谁,这个行业在走向成熟或者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已经把故事说完了。

被遗忘的初衷

2017年7月中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着重强调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工作的原则,防止金融脱实向虚。

十九大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鼓励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强调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做出指示:“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股权融资渠道。”

事实上,现金贷、消费信贷、ICO乃至比特币等互联网金融的火爆,背后是其发展速度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线性增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问题,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数月后,ICO、现金贷等模式纷纷被监管禁止,可以看成是对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金融工作原则的回应与决议执行。

被监管动刀,根源于这些金融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一方面是人为的走向操作和模式的误区。

另一方面,则更本质,即债权、虚拟货币融资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本身有限,且是典型加杠杆的融资方式,而中国在高负债的融资环境下需要的是去杠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真正能够服务实体经济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真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敏锐的市场和舆论,都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股权众筹。

灯火阑珊处的股权众筹

股权众筹,从2014年开始迎来风口,到2015年上半年出现一个小繁荣后归于艰难的境地。

在2015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过程中,人们猛然发现,互金各种业态都曾经历体量上的爆发,有的走向平稳和成熟,有的则反噬自身然后快速坠落。唯独股权众筹,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当然,这种节奏一度成为行业的苦恼。

股权众筹的本质是股权类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风险高,投资周期相对互金其他业态要长得多,对于股权众筹平台来说,完成一个众筹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投前筛选、项目尽调、反复路演、投后管理。

股权众筹的投资特性,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像网络借贷或者现金贷一样,快速上量,规模化,然后就站上了舞台的中央。

因此,自卑一直深深困扰着有不少从业者。如何实现快速上项目,快速实现融资一直是股权众筹的心病。基于此,前几年,把融资“秒杀”作为平台卖点这种匪夷所思的心态大概率根源于此。

随着盲目上量后(虽完全不可与互金其他投融资业态同日而语)风险的集中爆发,股权众筹平台开始放慢节奏,谨慎上线项目,做更加严密的尽调和完善的投后管理工作。

开始或许迫于是无奈的现实,但这是股权投资的自然法则,在行业探索的过程中,铤而走险终将被规则净化,风险已经给行业上了重要一课。股权众筹行业在股权投资的规则下自我净化,看到了这一点,股权众筹行业里,少了焦躁,开始主动顺应自然法则,顺应节奏。


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

正如前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所说,新金融的最高层次,不是怎么样的去做债权类的产品,而是做股权类的产品。只有股权才能避免长远的加杠杆。

从股权众筹在国内出现,截至2017年6月底,股权众筹成功项目共计获得融资140.56亿元。这个数字基本等同于ICO半年的融资体量。整个股权众筹行业的融资规模甚至不及一个中型的网贷平台。

但有意思的是,实为半官方组织的中国互金协会却在10月正式成立了互联网股权融资专委会,与网络借贷专委会、互联网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委会等规模化行业“平起平坐”,背后的政策意图其实已经昭然若揭。

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创新,与其他模式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属于直接融资,资金能够实实在在、可以跟踪的流向融资企业,直接完成了去杠杆的过程。

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主要需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小微企业坏账率一般会高于2%,因此从银行融资很难,而受资金限制,PE(即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服务的小微企业也就只有十万个。

社会对于股权众筹的需求已经不证自明。

至于行业在现阶段可能存在的自融、资金池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不断完善的。

股权众筹不能成为快速规模化的行业,反而是因为它能够深入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融资项目中服务于企业的成长壮大过程,才凸显了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宝贵价值。

注:本文中的“股权众筹”指互联网股权融资

閮戦噸澹版槑锛氭湰鏂囩増鏉冨綊鍘熶綔鑰呮墍鏈夛紝杞浇鏂囩珷浠呬负浼犳挱鏇村淇℃伅涔嬬洰鐨勶紝濡備綔鑰呬俊鎭爣璁版湁璇紝璇风涓鏃堕棿鑱旂郴鎴戜滑淇敼鎴栧垹闄わ紝澶氳阿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