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2022,大概率是某些美元基金“掉队”的年份了。
一组数据正在业内流传: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额同比下降近47.1%。但出手腰斩并非"掉队"的理由,毕竟风险投资是跨越数年的长周期动作,季度不是评估成绩的计量单位。
一些潜在的变化正在快速发生,我关于“掉队”的最核心论据,指向的正是美元VC的生存底线——募资。
没有IPO未必掉队,暂停投资未必掉队,但募不到钱就一定掉队。
一批过往策略上忽视人民币市场,募资根基薄弱的美元基金,正在“被抛弃”的路上。
不久前,听闻某家颇具名望、过往成绩相当不错的美元VC,在经过1-2年的努力之后,悄然终止了首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原因不详,但我猜障碍大概不是业绩,该基金回报挺不错,近年也有很拿得出手的DPI。
惊诧之余,我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打听,发现“折戟头几期人民币”的美元基金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非常普遍”。
比如某历史深厚的美元大PE,自去年起积极筹备首只规模不小的人民币基金,搭建独立的人民币募资团队,但至今尚未打开局面。这也并非孤例,另一大美元PE也有类似困境,人民币募资喊了好几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美元PE根基相对深厚,人民币募资还是一个规模和类型的博弈过程,处境更尴尬的是中小美元VC。某家总部位于华南主打消费的新基金,去年完成规模不小的首期美元,但人民币迟迟没有动静,今年也被业内开始吐槽“光撩不投”,猜测没有弹药出不了手;另一家此前押中新势力的早期VC,人民币募资也卡壳很久,甚至已经被IR圈拉进“跳槽黑名单”,原因很简单,机构综合实力不过硬,合伙人要求高,IR去了也募不到。毕竟如果去了一年半载没募到钱,这对IR职业生涯也是灾难。
这个list还能列很长,过去策略侧重美元,人民币基础薄弱的基金,在近一年的募资市场上,毫不夸张地说,是“全军覆没”。
用某头部机构IR一句话概括,“人民币募资的主战场,对手就那么几家头部,其他的早就出局了”。
在充斥不确定性的阶段,唯一重要的就是募资,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同时,这也是一道“选择大于努力”的命题——押错募资窗口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掉队”,区别只在于“周期性掉队”还是“趋势性掉队”。
冬天总是让人冷静。当“募资难”喊到不再新鲜,也是时机来审视一下募资,尤其是美元基金的人民币募资难题,到底意味着“阵痛”,还是“式微”。
2022年,美元基金遭遇"双杀"
一场美元基金的洗牌正在路上。
今年以来,国内一级市场风向突变。大国关系紧张的阴影下,中概股接连暴跌,海外IPO几近停摆......伴随环境剧变的还有行业转向——风险资本正值“换挡期”,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已经结束,科技主题成了VC/PE眼中最可期的未来,至于其他赛道比如消费、TMT,已然性感不再。
在这一语境之下,“掉队”在所难免。
“掉队”的定义,我理解至少两个层次。一是能否抓住窗口期,储备充足资金。晨壹资本近期在一篇文章提到,KKR、黑石等大PE可以数次从容应对巨大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寒冬之前储备了足够弹药,直至下一个周期起点。即使寒冬期遭遇重创,也能相对从容地拿时间换空间。
比如KKR在垃圾债破裂前的最后窗口,募资了当时PE最高记录的57亿美元,即便第二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并购失败案,仍通过长达10年的债务重组收回本金。黑石也曾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完成创下新高的217亿美元募资,之后遭遇半导体并购史最大失败案,但也通过长持有期收回本金。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扎实的安全垫尤其重要,那意味着"活得下去"。
第二层在于能否抓住新的时代机会,成功实现投资转型,这就是“能不能活好”的问题。但这里有个重要前提——你得有上牌桌的筹码。当科技成为隐匿在所有投资主题之下的主线,不论投资还是退出,人民币成了唯一的"入场券"。
某头部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在投中的采访曾指出,用美元支持中国科技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摆脱对外依赖,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
美元投不进硬科技已是显性难题,但波及范围显然不止于此,所有人都要做好预案。一位非硬科技的SaaS企业创始人透露,公司已和先前轮次的美元资方做好约定,如果未来因美元股东而影响企业上市,则需美元提前退出或者拆VIE置换人民币主体。
涉及技术和数据安全的初创企业,在融资时对美元基金尤其谨慎。“肯定是人民币优先,目前大概的优先级,头部人民币、顶级美元PE、顶级美元VC,最后才是中流美元VC”。
因此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不管何种“基因”,出于投资“开枪”的刚需,充足资金尤其人民币储备是必须的。
这正是美元基金最焦虑的难题。先是美元,几周前一篇彭博报道扯痛了美元基金的神经——他们引以为傲的“长钱”,以北美LP为主的美元正在加速离开,业内直呼“美元LP大撤退”。
一位正在募资美元的VC合伙人感叹,正在“宏观最不利的情况下募资”。另一位美元IR透露,现在美元LP关心的根本不是策略、组织这类“1到10”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稳定”这种“0到1”的问题。
人民币是更焦虑的一环,也是美元基金最不擅长的一环。更不巧的是,那还是当下最“卷”的募资市场。
一来,人民币市场在“供需”层面,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近两年,几乎所有机构都在募人民币,都在上规模,前几年10亿、20亿的募,现在整齐奔着70亿(对应1 billion)往上。
募资少有公开统计数据,但去年四季度我就听闻,某头部三方财富的人民币募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下半年。
二来,机构正在加磅募资团队。人才是敏锐的风向标,一位猎头指出,近两年投资机构美元和人民币IR的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1比1到2,普遍升至1比3、4甚至更高,目前人民币IR人才需求持续激增,供不应求。
关于IR人才的抢手,我曾在《VC/PE募资乱斗:年薪150万抢VP,有IR一年被挖50次》一文有过解读,这里不做赘述了。
三来,募资的颗粒度越来越细。比如,某知名双币基金对人民币IR的招聘方向,已经具体到银行私行的销售冠军,或是家族办公室负责人,分别用来精准对接千万级高净值客户和家办LP。
募资之所以“卷”,背后正是齐刷刷、相差不大的业绩水平。业绩超群的机构,通常是LP争抢的合作方。但问题在于,市面大多数机构的业绩在平均水平,即使高也有限。上了规模的机构更是如此——成为头部,通常意味着不小的规模,而规模正是业绩的天敌。
但美元基金的焦虑不全然在"卷",而是人民币LP立下的各式各样、显性隐性的“门槛”——人民币募资的难度和复杂度正在于此。